1854年10月,武昌与汉阳被曾国藩收复的消息抵达北京。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,这是咸丰皇帝接获的最为振奋的捷报。他立即颁布诏令,任命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,并赐予花翎以示嘉奖。军机处接到圣旨后,随即以最快速度通过八百里加急将谕令传送到湖北前线。
正当曾国藩准备赴任湖北巡抚之际,朝廷突然下达新的任命,要求他继续担任侍郎职务,而湖北巡抚则由陶恩培接任。这场期盼已久的封疆大吏之梦最终化为泡影,在此后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,曾国藩始终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参与军事行动,处于非正式统帅的尴尬境地。
咸丰帝委任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后,据传某位军机大臣(一说为祁寯藻)向皇帝进言:"曾国藩虽以侍郎身份在籍,实则与平民无异。若其在乡间振臂一呼,顷刻间便可得万人响应,此恐于国不利。"此番言论最终促使咸丰帝改变了先前的决定。
咸丰五年三月,胡林翼被任命为署理湖北巡抚,这一人事安排令人费解。作为汉人且同为湘军元老,咸丰帝为何选择将湖北巡抚一职授予胡林翼,却未将此重任交给曾国藩?这一决策背后究竟有何考量?
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分析,咸丰帝的决策确实面临诸多现实困境。在湖北巡抚的任用问题上,胡林翼显然是最为恰当的选择。这一人事安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重要原因。
【其一、表面看胡林翼更靠得住】
在科举功名方面,胡林翼比曾国藩早两年考中进士,同样出身于翰林院。更重要的是,与曾国藩相比,胡林翼的家世背景显然更为显赫。
作为湖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望族,胡林翼家族在当地拥有显赫的地主地位。其父胡达源于嘉庆二十四年考中探花,后晋升至内阁学士。虽然胡达源在嘉庆、道光两朝任职期间并未建立突出政绩,官阶也相对有限,但他为胡林翼在仕途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在清代政治体系中,统治者普遍重视官员的家族背景,将其视为效忠朝廷的重要保障。基于这种认知,当时众多中央要员和地方督抚大多具有官宦世家的身份特征。这种用人理念直接导致了"官二代"群体在清代官僚阶层中占据显著地位,成为政治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胡林翼的岳父陶澍在道光年间担任重要封疆大吏职务,且是林则徐的直接上级,这一显赫的政治背景对胡林翼而言具有重要价值。陶澍在当时的政治地位使胡林翼获得了不可小觑的政治资源,这种家族联姻带来的影响力在胡林翼的仕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与胡氏家族相比,曾国藩的出身显得较为普通。其家族成员未曾出任过任何官职,在地方上的势力范围也无法与胡家相提并论。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忠心仍持保留态度,认为他是否能为清廷效忠尚存在不确定性。
【其二、满洲亲贵更偏向胡林翼】
自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来,作为国家军事支柱的八旗和绿营接连失利。相比之下,由地方组建的团练武装却展现出更强的作战能力,其中尤以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表现最为突出。
面对太平天国的持续威胁,清廷内部的满洲权贵逐渐认识到,仅凭传统统治方式难以平定叛乱,必须打破常规,启用汉族人才。在这一背景下,文庆作为满洲大臣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大力推荐曾国藩、胡林翼、左宗棠、骆秉章等汉族官员,主张委以重任。这一策略的转变,反映了当时清廷在应对内乱时的务实态度。
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看,文庆与曾国藩之间并未建立深厚的联系。即便在曾国藩任职京官期间,两人的往来也较为疏淡。虽然文庆对曾国藩持有高度评价,但他始终无法确信曾国藩绝对可靠,倘若担保出现偏差,所带来的后果将极其严重。
文庆与胡林翼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系。在道光二十年举行的江南乡试中,朝廷任命文庆担任主考官,同时指派胡林翼作为副考官协助其工作。
道光年间,文庆在乡试中因违规带领举人熊少牧进入考场参与阅卷,这一行为遭到道光帝的惩处。与此同时,胡林翼也因未能及时察觉此事而受到牵连。然而,祸福相倚,正是通过这次事件,文庆与胡林翼建立起深厚的友谊。此后,在胡林翼的仕途发展中,文庆始终作为其重要的政治支持者,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。
在咸丰元年至六年期间,文庆一直深受咸丰帝倚重,成为其重要辅臣。相较之下,肃顺当时的政治地位远不及文庆。值得注意的是,肃顺对曾国藩的支持举措,实际上是在文庆逝世之后才逐步展开的。
【其三、胡林翼对朝廷没有威胁】
在众多因素中,这一要素最为关键,远超过家庭背景与文庆的推荐作用。自咸丰二年创建团练以来,经过两年发展,到咸丰四年曾国藩率军出征时,湘军兵力已扩充至三万人规模。
自湘军创立之初,其组织架构便呈现出显著的私有化特征。军队的士兵由将领自行招募选拔,而将领的任命权则掌握在曾国藩手中。这种"兵随将属、将听帅命"的指挥体系,导致清廷难以对湘军实施有效控制。
在咸丰四年至五年期间,湘军在湖南和湖北两地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:长沙驻军由骆秉章与左宗棠共同指挥;湖北地区的部队则由胡林翼负责统领;江西方向的湘军直接由曾国藩亲自掌控。这三支军队中,曾国藩所部占据主导地位,同时胡林翼和骆秉章麾下的各营中也分布着曾国藩的直属部队。
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之际,朝廷对其并非完全信任。为确保对湖北军政的有效管控,咸丰帝特意将荆州将军官文调任湖广总督一职。这一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清廷对地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机制。
胡林翼所掌握的湘军规模相对有限,同时受到官文的直接管控与监督,这种双重因素使得其力量不足以对朝廷构成任何潜在威胁。
自太平军起事以来,曾国藩虽未获督抚之职,却始终面临地方官员的掣肘。无论是驻守湖南还是转战江西,他与当地官吏的冲突始终不断,关系极为紧张。然而,曾国藩能够保持不败之局,关键便在于他掌控的数万湘军。这支军队的存在,正是咸丰皇帝最为忧虑之处。
在咸丰年间特定的历史背景下,皇帝选择任命胡林翼为湖北巡抚,而对曾国藩则持谨慎态度。这种满汉之间的隔阂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镇压效果。倘若当时能够给予曾国藩相应的职位与权力,或许在咸丰帝在位期间,清军就有望实现收复南京的战略目标。
#百家说史#